Skip to content

中藥治療

中藥的介紹

相信大家提起中醫就一定會想起中藥,首先,讓我們了解一下中藥的起源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言簡意賅地總結了藥物的四氣五味,有毒無毒,配伍法度等基本原則,定下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。

四氣五味

四氣指 寒、熱、溫、涼四種不同藥性,又稱四性。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、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,而五味則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,如 辛,甘,酸,苦,鹹 。由於每種藥物都同時具有性和味,所以必須將兩者綜合起來看,才能準確地辨別藥物的作用。因此醫師會根據你的身體情況作出相應的治療,所謂對症下藥。

內服中藥劑型

包括:茶劑、顆粒劑、散劑、丸劑、片劑等。而現時大多中醫館都會使用顆粒劑,不但能夠省時省力,最重要的是可以防止病人不會控制火候,導致藥效流失,達不到預期治療效果。中藥顆粒劑為中藥飲片或特定處方提供了穩定和安全的藥效。

可以使用中藥?

醫師會針對病人體質和發病情況挑選最佳的藥物組合。若病人體質虛寒,醫師會在中藥中加入人參作補氣作用,加入熟地作補血養血的作用,再加上溫補的黃耆、肉桂,成為溫補氣血的進補良方。若病人是內火旺和熱氣的體質,則會加入地皮骨,具有凉血除蒸、清熱降火等功效。

服用中藥需留意

第一,服藥時間。一般而言,滋補類藥物宜早晨空腹服用,有利充份吸收。對胃腸有刺激性的藥物,適宜飯後服用。治療脾胃病的藥物,宜在兩餐之間服用。睡眠類藥物宜睡前服用,驅蟲藥應隔夜服用。

第二,服藥方法。大多數藥物都是溫服即可。治療外感寒證或內寒裡證時,宜熱服。一些熱症或臨床上出現的真熱假寒症的時候,可以冷服。頓服是指一次性將藥服完,以利迅速發揮藥效。頻服是指根據病情,不同時段服不同濃度的藥液,分數次,頻頻飲用。這種服法多用於咽喉病患者。

第三,服藥次數。一般的服藥次數是:每日一劑,分二至三次服用。而病情較輕的慢性病,可隔日一劑。總結而言,請聽遵醫囑。

蘇愛巧女醫師
C.M.P. SO Oi Hau​

○  香港註冊中醫師 (008021)

○  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碩士

○  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學士

吳裕城 中醫師
CMP Victor Y. C. GO

○  香港註冊中醫師 (007143)

○  前香港體育學院駐診中醫師

○  香港浸會大學針灸碩士

○  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醫學系學士

袁桂禧 中醫師
CMP Herman K. H. Yuen​

○  香港註冊中醫(007173)

○  中醫癌症治療專業文憑

○ 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士

○ 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醫學學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