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艾灸治療

艾灸是什麼?

艾灸是傳統中醫針灸療法的其中一種,其歷史可以追溯至戰國時期,而其原理是點燃由艾葉製成的艾絨、艾條和艾段等物質,來熏燙人體經絡腧穴部位。《本草綱目》曾提及到:「艾灸則通透諸經,而治百種病邪,起沉疴之人為康泰,其功亦大矣。」由此可見,艾灸從古時便被認為可以達到通經絡、治百病的效果。

艾灸的好處

艾灸的好處可以分為最主要的三部分:溫通經絡、扶陽固脫和養生。

【溫通經脈】

艾灸主治陰證和慢性病寒病的治療,透過燃燒的陽氣達至肌膚,再循經行氣,可溫通諸經、逐寒濕。主治人體陽氣不足的四肢發冷、脾胃虛寒造成的腹瀉或腹部隱痛、女子宮寒或痛經和關節冷痛的陰寒偏盛等症狀。

【扶陽固脫】

陽氣不足會進一步造成氣虛下陷的問題,如乏力困倦、器官下陷等問題,艾灸可以提升人體正氣,扶正補氣的作用。

【養生】

《扁鵲心書·須識扶陽》說:「人於無病時,常灸關元、氣海、命門、中脘,雖未得長生,亦可保百余年壽矣。」中醫常常強調治未病,無病施灸可以提升正氣,增強人體免疫力。

艾灸的使用注意

1. 孕婦、嬰兒慎用

2. 實證者、熱證者忌用

《醫學入門》說:「虛者灸之,使火氣以助元陽也;實者灸之,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;寒者灸之,使其氣復溫也;熱者灸之,引郁熱之氣外發,火就燥之義也。」

艾灸的熱氣可以溫通虛寒者的全身經脈達到溫補效果,但對於一些實證的病人,即邪氣過剩而正氣不虛,痰飲、水濕、淤血等病理產物堆積的證型,和一些熱證的病人如持續高熱不退、汗多口渴、便秘等症狀者則忌用,否則就會補之則過,體內病理產物鬱結化熱而成熱邪。

因此,進行艾灸前應詢問醫師有關自身情況,再聽從醫師意見進行治療。

蘇愛巧女醫師
C.M.P. SO Oi Hau​

○  香港註冊中醫師 (008021)

○  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碩士

○  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學士

吳裕城 中醫師
CMP Victor Y. C. GO

○  香港註冊中醫師 (007143)

○  前香港體育學院駐診中醫師

○  香港浸會大學針灸碩士

○  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醫學系學士

袁桂禧 中醫師
CMP Herman K. H. Yuen​

○  香港註冊中醫(007173)

○  中醫癌症治療專業文憑

○ 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士

○ 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醫學學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