針灸療法 

針灸的原理 

大多數人對針灸都帶有迷思,疑惑「僅僅一支針就能舒緩疼痛嗎?」。在中醫的角度來看,人體內有種能量流動,稱為氣。這種氣通過體內各種人體經絡進行流動。而針灸療法的原理是將針頭插入這些經絡的特定穴位,繼而使能量流動恢復平衡。

針灸的歷史

中醫針灸至今已有六千年歷史。根據歷史記載,春秋戰國時期 針砭、火灸、熱熨等,已廣泛用於治療疾病。透過幼針活絡經脈、刺激穴道,以疏通人體的氣血,透過經脈順利達成循環、調節臟器機能,讓身體的組織器官各司其職,保持均衡與穩定,從而緩解不適。

針灸的適應症

痛症方面,針灸可以治療下背痛、頸部疼痛、骨關節炎。

婦科疾病方面,針灸可以調理痛經、分娩疼痛、月經不調 。

呼吸系統疾病方面,急性上呼吸道感染、咽喉痛 。

消化系統疾病方面,嘔吐、便祕、腸胃炎亦適用於針灸。

神經疾病方面,頭痛、中風可用針灸治療。

針灸的風險

針灸療法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插針剖位酸痛、輕微流血或瘀青。中醫師會使用無菌針頭進行針刺療法,並每次使用一次性針頭,因此感染風險很小。要注意的是,已懷孕的孕婦需要慎重考慮針灸治療,某些針刺穴位可能會刺激分娩,導致早產。選擇針灸療法前,請先向醫生查詢。

拔罐療法

罐印何時會散

相信這是大部分人對拔罐的小迷思,經常看到別人拔完罐後存留了罐印在身上,自然就會認為拔罐很痛,事實上並非如此。

常用的拔罐療法為閃罐法、留罐法以及走罐法等。通常看到數個罐印在身上的,是留罐法留下的罐印。一大片紅印則是走罐法留下的印子。利用負壓與熱力,使玻璃罐呈現真空狀態而產生吸力,繼而刺激穴位充血。不但可以排除積聚在體內的濕氣,還能去除毒素。透過罐印的顏色,還可以分辨出身體狀況。

拔罐的好處

拔罐可以促進全身氣血循環及淋巴液流動以增強免疫力、減少炎症、伸展肌肉、祛濕、散寒、改善肌肉關節痛等等。而罐印在一般情況下會在3-5日內消退。如身體代謝機能較差的人,留印情況則有可能超過5日。

拔罐的禁忌

孕婦、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、接觸型傳染病、敏感皮膚等都不適合使用拔罐療法。

刮痧治療

刮痧是什麼

刮痧是一種用於刺激皮膚特定經絡技術的中醫療法。主要利用刮痧板刮擦背部、肩頸、手部或腿部的皮膚表面至出血。通過此來促進血液循環、排毒、幫助解熱和放鬆肌肉。

如何刮痧

首先,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塗抹適量的潤滑油,然後利用刮痧板的平面緊貼皮膚,從上而下、內到外的方向輕輕刮拭。每次刮拭的力度則需要適中,避免疼痛或損害皮膚,而每個部位可以刮拭約3分鐘,直到皮膚出現紅色或紫色的痧印。

刮痧適應症

刮痧適用改善於頭痛、頭暈、四肢倦怠、肌肉酸痛、感冒等症狀。但孕婦、皮膚病患者或有出血傾向的人不適合。而刮痧後2小時內不宜洗澡,刮痧部位亦不可接觸水,2-3天內皮膚出現輕微疼痛、瘙癢皆為正常現象。

艾灸治療

艾灸是什麼?

艾灸是傳統中醫針灸療法的其中一種,其歷史可以追溯至戰國時期,而其原理是點燃由艾葉製成的艾絨、艾條和艾段等物質,來熏燙人體經絡腧穴部位。《本草綱目》曾提及到:「艾灸則通透諸經,而治百種病邪,起沉疴之人為康泰,其功亦大矣。」由此可見,艾灸從古時便被認為可以達到通經絡、治百病的效果。

艾灸的好處

艾灸的好處可以分為最主要的三部分:溫通經絡、扶陽固脫和養生。

【溫通經脈】

艾灸主治陰證和慢性病寒病的治療,透過燃燒的陽氣達至肌膚,再循經行氣,可溫通諸經、逐寒濕。主治人體陽氣不足的四肢發冷、脾胃虛寒造成的腹瀉或腹部隱痛、女子宮寒或痛經和關節冷痛的陰寒偏盛等症狀。

【扶陽固脫】

陽氣不足會進一步造成氣虛下陷的問題,如乏力困倦、器官下陷等問題,艾灸可以提升人體正氣,扶正補氣的作用。

【養生】

《扁鵲心書·須識扶陽》說:「人於無病時,常灸關元、氣海、命門、中脘,雖未得長生,亦可保百余年壽矣。」中醫常常強調治未病,無病施灸可以提升正氣,增強人體免疫力。

艾灸的使用注意

1. 孕婦、嬰兒慎用

2. 實證者、熱證者忌用

《醫學入門》說:「虛者灸之,使火氣以助元陽也;實者灸之,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;寒者灸之,使其氣復溫也;熱者灸之,引郁熱之氣外發,火就燥之義也。」

艾灸的熱氣可以溫通虛寒者的全身經脈達到溫補效果,但對於一些實證的病人,即邪氣過剩而正氣不虛,痰飲、水濕、淤血等病理產物堆積的證型,和一些熱證的病人如持續高熱不退、汗多口渴、便秘等症狀者則忌用,否則就會補之則過,體內病理產物鬱結化熱而成熱邪。

因此,進行艾灸前應詢問醫師有關自身情況,再聽從醫師意見進行治療。

正骨治療

正骨復位是什麼?

正骨復位是一種傳統中醫治療手法,用作針對姿勢不良、慢性勞損或者外傷導致的痛症,中醫有話「筋出槽、骨錯縫」,人體是由骨骼、經絡、肌肉互相聯繫而成,當筋骨錯位,便會影響經絡氣血的運行,導致周身疼痛麻木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。

正骨復位適應症

在現代生活中,長時間不良坐姿例如低頭族造成的頭前伸、高低肩、骨盆前傾等而導致脊椎偏曲及肌肉緊繃的問題,可以透過正骨減輕脊柱壓力,回復健康。此外,坐骨神經痛、偏頭痛、肩頸酸痛、腰背痛都可以透過正骨改善痛症。

正骨如何治療?

註冊中醫師會先為病人診斷病情及其骨骼狀況,方再進行正骨復位治療。中醫師會透過徒手操作,運用不同手法進行調整,例如推拿,撥動,牽引等等,整復和矯正骨頭與關節硬組織結構,以便針對性處理痛點患處,對症下藥,方便促進血液循環並改善神經系統的阻礙。

正骨復位的好處

正骨復位對痛症治療的效果顯著,可以即時緩解痛楚,並且不限於局部的治療,還能調整全身氣血運行,提高身體免疫力,改善脊柱健康。

但要注意的是,患有關節炎或骨質疏鬆症的患者並不適合接受正骨復位治療,具體情況建議詢問中醫師診斷。

中藥治療

中藥的介紹

相信大家提起中醫就一定會想起中藥,首先,讓我們了解一下中藥的起源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言簡意賅地總結了藥物的四氣五味,有毒無毒,配伍法度等基本原則,定下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。

四氣五味

四氣指 寒、熱、溫、涼四種不同藥性,又稱四性。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、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,而五味則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,如 辛,甘,酸,苦,鹹 。由於每種藥物都同時具有性和味,所以必須將兩者綜合起來看,才能準確地辨別藥物的作用。因此醫師會根據你的身體情況作出相應的治療,所謂對症下藥。

內服中藥劑型

包括:茶劑、顆粒劑、散劑、丸劑、片劑等。而現時大多中醫館都會使用顆粒劑,不但能夠省時省力,最重要的是可以防止病人不會控制火候,導致藥效流失,達不到預期治療效果。中藥顆粒劑為中藥飲片或特定處方提供了穩定和安全的藥效。

可以使用中藥?

醫師會針對病人體質和發病情況挑選最佳的藥物組合。若病人體質虛寒,醫師會在中藥中加入人參作補氣作用,加入熟地作補血養血的作用,再加上溫補的黃耆、肉桂,成為溫補氣血的進補良方。若病人是內火旺和熱氣的體質,則會加入地皮骨,具有凉血除蒸、清熱降火等功效。

服用中藥需留意

第一,服藥時間。一般而言,滋補類藥物宜早晨空腹服用,有利充份吸收。對胃腸有刺激性的藥物,適宜飯後服用。治療脾胃病的藥物,宜在兩餐之間服用。睡眠類藥物宜睡前服用,驅蟲藥應隔夜服用。

第二,服藥方法。大多數藥物都是溫服即可。治療外感寒證或內寒裡證時,宜熱服。一些熱症或臨床上出現的真熱假寒症的時候,可以冷服。頓服是指一次性將藥服完,以利迅速發揮藥效。頻服是指根據病情,不同時段服不同濃度的藥液,分數次,頻頻飲用。這種服法多用於咽喉病患者。

第三,服藥次數。一般的服藥次數是:每日一劑,分二至三次服用。而病情較輕的慢性病,可隔日一劑。總結而言,請聽遵醫囑。